想向銀行借錢,卻找不到人愿做擔保―――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之困,將由一種全新的科技保險模式輕松化解。昨天,上海市科委與市金融辦共同推出“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保證保險貸款”試點,開創了國內“銀行+保險公司”聯合參與貸款產品的先例,首批10家中小企業用一份保單“換得”了50萬到500萬元不等的無抵押貸款。
輕資產、缺擔保、無抵押,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申請貸款時的軟肋。全新的貸款模式中,技術過硬、前途看好的企業無需四處求人為自己擔保,只要購買一份“科技型中小企業短期貸款履約保證保險”,就有可能從銀行借到錢。換句話說,從不“摻和”借貸業務的保險公司這回“頂替”了擔保公司,與銀行共擔風險。
從“銀行+擔保”到“銀行+保險”,這種新的貸款產品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貸款門檻。從事數字電視操作系統開發的商埃曲網絡軟件(上海)有限公司去年收購了一家企業,急需運營經費,可惜沒有殷實的家底作抵押,結果尋擔保、找貸款碰了一鼻子灰。然而上個月,隨著“履約保證保險貸款”推出,經市科技創業中心推薦,公司在一周內就通過了銀行審核,平生第一次拿到了貸款。
當然,說服銀行放貸的不只是一紙保單,由政府參與的風險共擔機制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根據試點方案,中行上海分行、上海銀行和浦發銀行上海分行分別拿出5000萬元放貸額,市科委為3家銀行分別匹配100萬元的風險補償準備金,企業則向太平洋保險公司支付貸款本息合計的2%作為保費。一旦貸款逾期不還,市科委、保險公司和銀行將各承擔25%、45%和30%的壞帳風險。如果企業按時還本付息,保費的50%還可享受財政專項補貼。
對于行事謹慎的銀行來說,政府參與的意義不僅是資金補償,更在于心理支持。浦發銀行上海分行中小企業業務經營中心總經理林江坦言,按照目前的風險承擔比例,30%對于銀行是相當高的;而且,當100萬元風險補償準備金用完,政府所承擔的25%也將轉由銀行負責。而在“銀行+擔保”的貸款模式中,銀行所承擔的壞帳風險最高不超過15%。
即便如此,銀行方面對于全新貸款產品的風險控制比較樂觀。因為申請企業必須首先通過所在園區和市科技創業中心的考查和篩選,才能進入銀行的審貸流程,“這就幫我們把了第一道關。”林江表示,就首批放貸情況看,“初篩+推薦”的形式保險系數更高、審貸周期更短,一般2周左右即可放款。
據悉,試點期內,這種新的貸款產品暫時只面向注冊在全市的5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張江高新區內的近萬家中小科企,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年。